"郝建秀小组"不断创新 60年月月超额完成计划
发布日期:2015-07-27浏览:3526
提起百年青岛纺织历史,就不得不提起两个家喻户晓的名字:郝建秀和“郝建秀小组”。就在今年6月8日“郝建秀小组”建组60周年之际,全国劳模、中央书记处原书记 、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郝建秀亲自来到现场给“郝建秀文化展厅”揭牌。60年过去了 ,郝建秀小组是否还像当年那样依旧是纺织行业的标杆呢?记者9月14日探访发现,郝建秀小组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仍月月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,而拼搏创新、无私奉献、永远发挥火车头作用的精神一直传承着。
月月超额完成计划
位于四流中路的青纺联齐意纺织有限公司(原国棉六厂)内,在新落座不久的“郝建秀小组文化展厅”里,郝建秀和“郝建秀小组”组长的历任照片展现着每一个时期小组的风采,而一旁摆放的各种纺织用线更是见证着纺织事业的变化。
“组长换了一任又一任,我们一直都秉承着小组的传统,不断地创新。”郝建秀小组现任组长姜玲介绍,“郝建秀小组”1952年创立以来,已经连续60年月月超额度完成生产计划。“我们小组成员都是个顶个的技术能手,现在小组承担着很多高附加值产品的试纺和生产。”郝建秀小组成员王冬梅说。
“有困难,找‘郝建秀小组’;纺织新品种,找‘郝建秀小组’。”王冬梅说,现在不管是哪个小组纺织上遇到不懂的问题,都会来找小组帮忙,小组也经常到别的组里进行帮教。
“我们小组目前有17名成员 ,其中有4名是男职工。”王冬梅说,只要是青纺联有任何新的纺织产品,都是他们小组承担着试纺的任务,所以对年轻人的要求也很高。
承担新品试纺任务
“我们的组员从来都是准点到岗,坚持不懈地在岗位上努力工作。”姜玲说,“郝建秀小组”提出的“四种精神”是:甘当老黄牛精神、艰苦奋斗精神、勤学苦练精神、改革精神,仍被小组成员铭记于心。
“像很多产品生产工艺难度大,质量要求也很高,小组成员就是靠着不服输、勤学苦练的精神,每次都保证完成任务。”姜玲说,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试纺出新品种,小组成员曾24小时没有离开纺织机前,“现在厂里生产的400多个品种,我们小组都能纺出来”。
记者了解到,现在的“郝建秀小组文化展厅”已经成为小组成员接受小组传统精神的地方。每一名加入“郝建秀小组”的成员 ,都会到此接受小组传统精神的洗礼,学习老一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。
攻下30多革新项目
2005年,随着高新品种的增多,企业决定对生产流程实施再造,“郝建秀小组”主动请缨进行试点,取消了使用40多年的自动落纱机,改为“手拔纱”。这个过程中,班组成员经常累得腰酸臂痛、双手火辣。
而在2008年高温时节,为了攻克纱疵过多的难关,“郝建秀小组”灵活运用郝建秀工作法中“进车档全面看,接头换纱周围看,出车档回头看,跨车档侧面看”的要领,加大巡回量,最多时一班就抓出纱疵 400多个,使棉纱疵点大大减少。
在郝建秀工作法“四看”的基础上,通过创新,姜玲又总结出“上下两看”的方法,通过这一方法的推广,使新产品氨纶包芯纱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30%。此外,多年来小组还研究创造出了多项操作技术,先后试纺成功了人造棉、涤棉、天丝、木代尔、竹纤维、牛奶纤维、大豆纤维、珍珠纤维等高附加值的产品,攻下了30多项革新项目和五项QC攻关成果,质量和效率提高近30%,使火车头精神代代相传。
背景
郝建秀不到16岁就创造了历史
郝建秀13岁进入青岛国棉六厂做工,不到16岁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技术的“细纱工作法”。1951年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 ,整个纺织企业的产量大幅提高。1952年5月,所在生产班组被命名为“郝建秀小组”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用劳模名字命名的产业工人工作小组。
月月超额完成计划
位于四流中路的青纺联齐意纺织有限公司(原国棉六厂)内,在新落座不久的“郝建秀小组文化展厅”里,郝建秀和“郝建秀小组”组长的历任照片展现着每一个时期小组的风采,而一旁摆放的各种纺织用线更是见证着纺织事业的变化。
“组长换了一任又一任,我们一直都秉承着小组的传统,不断地创新。”郝建秀小组现任组长姜玲介绍,“郝建秀小组”1952年创立以来,已经连续60年月月超额度完成生产计划。“我们小组成员都是个顶个的技术能手,现在小组承担着很多高附加值产品的试纺和生产。”郝建秀小组成员王冬梅说。
“有困难,找‘郝建秀小组’;纺织新品种,找‘郝建秀小组’。”王冬梅说,现在不管是哪个小组纺织上遇到不懂的问题,都会来找小组帮忙,小组也经常到别的组里进行帮教。
“我们小组目前有17名成员 ,其中有4名是男职工。”王冬梅说,只要是青纺联有任何新的纺织产品,都是他们小组承担着试纺的任务,所以对年轻人的要求也很高。
承担新品试纺任务
“我们的组员从来都是准点到岗,坚持不懈地在岗位上努力工作。”姜玲说,“郝建秀小组”提出的“四种精神”是:甘当老黄牛精神、艰苦奋斗精神、勤学苦练精神、改革精神,仍被小组成员铭记于心。
“像很多产品生产工艺难度大,质量要求也很高,小组成员就是靠着不服输、勤学苦练的精神,每次都保证完成任务。”姜玲说,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试纺出新品种,小组成员曾24小时没有离开纺织机前,“现在厂里生产的400多个品种,我们小组都能纺出来”。
记者了解到,现在的“郝建秀小组文化展厅”已经成为小组成员接受小组传统精神的地方。每一名加入“郝建秀小组”的成员 ,都会到此接受小组传统精神的洗礼,学习老一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。
攻下30多革新项目
2005年,随着高新品种的增多,企业决定对生产流程实施再造,“郝建秀小组”主动请缨进行试点,取消了使用40多年的自动落纱机,改为“手拔纱”。这个过程中,班组成员经常累得腰酸臂痛、双手火辣。
而在2008年高温时节,为了攻克纱疵过多的难关,“郝建秀小组”灵活运用郝建秀工作法中“进车档全面看,接头换纱周围看,出车档回头看,跨车档侧面看”的要领,加大巡回量,最多时一班就抓出纱疵 400多个,使棉纱疵点大大减少。
在郝建秀工作法“四看”的基础上,通过创新,姜玲又总结出“上下两看”的方法,通过这一方法的推广,使新产品氨纶包芯纱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30%。此外,多年来小组还研究创造出了多项操作技术,先后试纺成功了人造棉、涤棉、天丝、木代尔、竹纤维、牛奶纤维、大豆纤维、珍珠纤维等高附加值的产品,攻下了30多项革新项目和五项QC攻关成果,质量和效率提高近30%,使火车头精神代代相传。
背景
郝建秀不到16岁就创造了历史
郝建秀13岁进入青岛国棉六厂做工,不到16岁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技术的“细纱工作法”。1951年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 ,整个纺织企业的产量大幅提高。1952年5月,所在生产班组被命名为“郝建秀小组”,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用劳模名字命名的产业工人工作小组。